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7198

3月31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成功入围终评。根据投票结果,本次共有20个项目入围终评。

近年盘龙城遗址考古收获

自2013年以来,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聚焦于对城市性质的探索,并重点围绕景观与环境、手工业生产、聚落布局等方面展开,揭示出遗址景观和环境的变迁、城市聚落中心区域的转移,并发现青铜手工业遗存,进一步深化了解盘龙城商代城市的性质。盘龙城遗址这10年的考古工作践行大遗址聚落考古的思路,于王家嘴、小嘴、杨家湾、小王家嘴等地点展开了多年度的考古发掘,并对遗址保护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探,了解了遗址核心区地下遗存的分布状况。

1.对盘龙城遗址展开景观和环境考古学研究,探索遗址周边水位变迁与遗址景观变化之间的关系,修订了以往对遗址破碎化景观的认识。

盘龙城遗址现今呈现出多道岗地向水面延伸的、破碎化的地貌景观。通过系统性的考古勘探、调查和湖底发掘,我们认识到商时期整个遗址周边河湖水位至少比当今水位低5—7米。盘龙城遗址商时期遗存从现在所见主要分布在岗地和临湖岸边,实际应延伸至当今湖底,由此遗址的古今景观存在较大的变化。盘龙城城市聚落在商代使用阶段,应处于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盘龙城遗址的景观与环境考古学研究,是首次在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揭示出遗址景观与环境的变迁态势。而从盘龙城遗址周边河、湖水位的变迁和遗址景观研究,可进一步推知整个江汉地区夏商时期的水位变化。这为认识长江历史上水位变迁,古今聚落选址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2.明确盘龙城遗址存在铸铜手工业生产,深化认识以盘龙城为中心商代长江中游的物料流通网络。

在城址区西侧的小嘴地点发现铸铜手工业作坊遗存,首次在早商时期的地方中心城市中发现明确的铸造青铜容礼器的证据,表明早商时期地方城市能够获取青铜资源、铸造青铜器,为重新认识商王朝早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重要资料。小嘴地点的发掘揭示出以灰沟和房址为主要遗迹布局的铸铜手工业区,出土大量陶范、陶坩埚,铜冶金渣、炉壁及青铜器残块、砺石、木炭块等与青铜器铸造活动相关的遗物。陶器类型和碳十四测年指示出铸铜生产遗存的年代集中于二里冈上层,与西部城址、李家嘴贵族墓葬区使用的阶段相当。这也从聚落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解盘龙城在二里冈上层阶段,以城址为中心、李家嘴贵族墓葬和小嘴铸铜手工业作坊所共同构成的布局形态。多学科研究表明盘龙城小嘴地点的铸铜手工业在原料和技术上与中原郑州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金属物料可能来自赣北的瑞昌地区。这也是首次从实物资料证明长江以南铜矿资源带、盘龙城商城和郑州商城在青铜资源上的交流互动,由此表明盘龙城在中原王朝获取南方产品、资源中所占据的中心性地位。

3.动态地揭示盘龙城城市聚落核心区及聚落布局的变迁过程,更新了以往学界对于盘龙城聚落以城址、李家嘴贵族墓葬为中心布局的认识。

盘龙城城市聚落曾被认为以城址和李家嘴贵族墓葬为中心,周边分布有一般性聚落点。根据近十年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梳理,盘龙城城市聚落核心区域实际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迁,由此整个城市形成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其中在聚落早期,城市的核心区位于遗址南部靠近府河北岸的王家嘴地点。考古发掘在这一区域发现有属于盘龙城遗址偏早阶段的大型灰沟、灰坑等遗迹现象。从出土陶片类型观察,年代大体属于二里冈下层偏早阶段,碳十四测年数据目前多落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

在第二个阶段,盘龙城城市聚落形成了以城址、宫殿基址、李家嘴贵族墓地为核心的聚落布局,并在城址西侧小嘴地点发现这一阶段的铸铜作坊;城址南侧的王家嘴地点发现这一阶段的多处成列排列房址和关联性灰坑,应为城址外围的居址区;此外在遗址北部的杨家湾、杨家嘴等地点也零星发现有这一阶段的堆积。这一阶段的年代大约属于二里冈下层偏晚至二里冈上层,碳十四测年数据目前多落在公元前1500~1400年前后。

第三个阶段城址区遭到废弃,聚落的核心转移到北部地势较高的杨家湾岗地。杨家湾南坡曾发现多座高规格的青铜器墓葬和大型建筑基址,并在遗址北部的小王家嘴地点还发现成组的墓葬群,部分规格较高。这批遗存的年代均集中于盘龙城最晚的阶段,大体属于中商时期,碳十四测年数据目前多落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

盘龙城城市聚落布局存在一个由南向北、由地势较低的王家嘴到城址,再到地势较高的杨家湾的发展;也展现出中原王朝对边疆经略的动态历程。

4.探究盘龙城城市聚落晚期核心区——杨家湾地点的聚落布局,发现杨家湾北坡大型石构工程建筑。

揭示盘龙城晚期核心区——杨家湾地点的聚落布局。通过围绕杨家湾南坡大型建筑基址、青铜器墓葬的发掘,确认这一区域以贵族居—葬为核心的聚落布局形态,并在周边区域发现疑似大型灰沟环绕,分割出一个单独的区域。杨家湾南坡的大型建筑建筑基址F4长34、宽12米,与城址区F1大型建筑规模相当;青铜器墓葬出土有金片绿松石兽面形器、带鋬觚形器等珍贵遗物,这些遗迹与遗物均体现了区域较高的等级。

杨家湾北坡则通过勘探和发掘,发现大范围石头堆积迹象。经过勘探石头堆积范围东西长约350米、南北最宽处约80米,展现为核心区北部边缘大型的石构工程建筑。其中在较低的缓坡区域,石头沿地势呈东西向近合围的态势分布。在杨家湾北坡西部区域揭露出此类石砌遗迹呈直线分布,整体长约81米,最宽处约5米,方向为北偏西约20°。这一段石砌遗迹东、西两端可见为石块整齐排列为平行的两道,中间填有陶缸片、红黄土和石块,部分石块底部也有陶缸碎片用以加固;中间则由8个60~100厘米见方的大型石块的组成、分布间隔约1.2米。石砌遗迹的南侧还可见分布有大面积、密集的陶片堆积,以陶缸片为主;另在石砌遗迹中部的南侧发现单一陶缸的器物坑,并有部分完整陶缸倒扣在石砌遗迹之上。在杨家湾北坡较高处,还发现呈方形的铺石遗迹,约5米见方,遗迹规整,周边有烧土和数处多层堆积的灰坑。石砌遗迹在以往盘龙城以及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迹中较少发现,与一般常见的居址、手工业生产遗存也有所不同,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同样反映出极高的规格。

杨家湾南部贵族居—葬核心区和北部石构建筑共同构成了盘龙城遗址晚期城市聚落的中心区域,也表明盘龙城城市聚落晚期遗址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以及中心区域因地制宜的城市规划格局。盘龙城遗址高规格的遗迹现象和高强度的石构工程建筑,进一步展现出其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以往关于盘龙城城市的性质,多有军事据点说、方国说等不同观点。而通过十年的持续性工作,在理清盘龙城聚落布局及其变迁的基础上,我们可见盘龙城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属于地区中心性的城市。而围绕以青铜为代表的资源,长江中游又以盘龙城为中心形成了地区资源和产品的流通网络,并且这种物料流通受到中原商王朝的影响和控制。上述工作表明盘龙城城市应作为中原王朝向南经略的政治中心这一社会性质,深刻展现出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文明的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