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aeology
21世纪——多学科、新技术带来的考古新发现
时间:2017.08.09浏览次数:17956

2007年编制并由湖北省人民政府2009年颁布的《盘龙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7-2025)》,意味着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围绕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而行,由此进入考古工作的新阶段。具体考古工作如下:

(1)2012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考古系、盘龙城博物馆联合对盘龙城遗址外围的一般保护区进行考古勘探,共勘探区域面积220万平方米。勘探发现在邓家大湾、小王家嘴等地点分布有商时期文化遗存。其中在小王家嘴发现商代墓葬约有10座,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地下文物的分布依据。此次勘探也了解到整个遗址的大致范围。

考古历程9.jpg

2012年对遗址的勘探

考古历程10.jpg

田野勘探录入系统

(2)2013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围绕杨家湾大型建筑基址F4进行发掘,通过外围的发现及F4迹象,判断该基址为西北—东南走向、规模和等级与宫城区一号宫殿大致相当,但年代稍晚。这一现象说明杨家湾遗址也可能是盘龙城遗址的核心地区。在当年发掘的7座墓葬中,其中M17发现有镶嵌绿松石和金片的兽面纹饰件,是中原文化系统迄今所见器形完整的、年代最早的金制品,这些年代较晚的墓葬,可能与F4基址相关。

考古历程11.jpg

杨家湾南坡遗迹平面图

考古历程12.jpg

M17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

 (3)2014年,武汉大学考古系在盘龙城遗址完成布设三维控制网,为精确测量遗址范围内的遗迹、遗物形成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始对杨家湾南部进行大面积勘探,力图建立盘龙城不同时期的地貌模型。在杨家湾南坡进行的发掘,了解杨家湾地貌变化及寻找植物种子标本。武汉市考古研究所在盘龙城城垣及其城壕进行勘探工作,首次对城垣和壕沟位置进行明确,为城垣复建和展示提供了考古依据。

考古历程13.jpg

遗址设置的三维控制网

 (4)2015年,在小王家嘴遗址,发现发掘29个遗迹单位,其中有21座商代墓葬,墓葬基本情况与盘龙城遗址核心区发现的墓葬情况相似,但一些墓葬规模较小,随葬青铜器质地和保存情况都很差,对于认识盘龙城的布局增添了新的材料。

考古历程14.jpg

小王家嘴墓地航拍图

(5)2016年,对盘龙城城垣以西的小嘴遗址发掘中,发现南、北范围均超过30米的大型遗迹,遗迹不同部分走向或平行、或垂直,由石块构成的操作台分布其中。遗迹包含物主要为灰烬土,局部范围发现有大量铜颗粒或铜渣颗粒。通过便携式X荧光仪检测显示,遗迹中一些区域铜等金属含量超过其他区域数十倍。这处遗迹与青铜器的应该有关,有待下一步的工作。

考古历程15.jpg

小嘴遗址航拍图

通过历年来的考古工作,盘龙城遗址的年代跨度、遗址布局、文化性质基本明晰。遗址出土了大量反映高等级人群活动的精美遗物,如青铜器、玉器等,该地丰富的遗迹现象和大量的各类遗物说明了商王朝对南方区域的影响和控制,反映出盘龙城在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突出的地位,对遗址的保护工作因此展开。而近年的考古工作深化了对盘龙城的细微认识,不仅对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环境植被展开了深入研究,而且这样的研究还可以对盘龙城大遗址保护公园的建设起到指导性作用。未来的考古工作仍将朝这个方向继续进行,期望对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多建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