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展厅:龙城回望 江汉溯源
时间:2017.11.27浏览次数:2317

盘龙城是距今3500年前后的城市,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在区位和发展上,它是武汉市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的地理与人文变迁,代表了武汉市形成的历史,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的建设,又是当代武汉城市发展的结果。

本展厅主要阐述盘龙城遗址的自然与环境的变迁,以及盘龙城与武汉市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同时,通过展示考古学家和社会对遗址的认知,遗址公园与博物馆的建设,说明遗址公园与博物馆是武汉市当代城市发展的结果。通过本篇章让观众认识盘龙城同武汉城市之间的发展关系,体现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

第一展厅1.jpg

第一展厅平面图

(一)盘龙城的发现

1954年,长江流域经历了一场旷世洪水,武汉市也遭受了严重的涝灾。抗灾中取土加固堤防,在盘龙城发现青铜器等古代遗物。洪水,串联起武汉的过去与现在。

是年冬,蓝蔚先生与同伴调查盘龙城,根据收集的部分陶片石器,推断遗址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商代”。

本部分通过文物实体展示、视频播放、动态环境展示、AR互动体验等方式让观众体验当年盘龙城发现时期最真实的社会场景。

第一展厅2.jpg


进入本展厅一是个大的显示器,展示8万平方公里的盘龙城遗址的实景三维模型。并重点显示核心区一些景观,让观众在较短时间内对盘龙城遗址的面貌有总体的认识。

第一展厅3.jpg

展览以1954年洪水发现盘龙城遗址作为开篇,遗址同洪水的关系来体现盘龙城遗址的变迁。

第一展厅4.jpg

互动体验——1954年蓝蔚先生从武汉市骑自行车到盘龙城进行调查的沿线风貌

(二)盘龙城的认知

从1954年蓝蔚先生发现盘龙城以来,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在这里挥洒青春,倾注心血。盘龙城的考古史既是中国考古学进步史的缩影,也是是中国商周考古研究史的见证。

建国初期,中央文化部为了配合各地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工程,进行古墓葬和古遗址清理发掘工作,决定由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培养一批考古技术人员。如同中国近代著名的黄埔军校,考古“黄埔”为中国考古界培养出一批中流砥柱的专业人才。

1974和1976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和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盘龙城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是以城址为重点,发掘中确定了盘龙城城墙是在二里冈文化时期修筑,同时在城址东北发现了3处宫殿基址。通过此次发掘,认识到盘龙城二里冈文化与黄河流域商文化高度一致。

2000年以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通过和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合作,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邀请其他领域专家深度合作,又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和外城垣、铸铜作坊等遗迹。对盘龙城遗址的布局、人群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本部分利用不同时期考古工作的相关照片、实物以及视频材料等,引导观众认识盘龙城考古历年发现,体悟早期考古的艰辛以及当下盘龙城遗址相关考古工作。

第一展厅5.jpg

考古历程展板

第一展厅6.jpg

展示考古学家的工作手稿和考古工具

第一展厅7.jpg

展柜上的互动项目可以让观众亲手翻阅著名考古学家的笔记

(三)盘龙城——武汉地区的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变迁

盘龙城所在的武汉地区地处江汉平原东北部。北倚大别山余脉,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地貌多呈低丘与湖泊相间之势,其间汉水、府河、滠水等长江支流自北向南汇入长江。

沧海桑田,今日盘龙城遗址的水下,尚存古代城市的遗存。水文地理的变迁,改变了盘龙城古代遗址,也形成了武汉当代的城市。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盘龙城所在在武汉地区人口增加,并在明朝晚期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至今武汉市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千万。

本部分展示盘龙城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盘龙城与武汉地区的联动,体现盘龙城是武汉市的城市之根。

第一展厅8.jpg

通过不同的年代展现盘龙城和整个武汉地区的文化面貌

第一展厅9.jpg

武汉地区文化遗址的分布

第一展厅10.jpg

通过地层剖面展示古代地貌变化和背后人群活动的行为